本文介绍了《世说新语》中关于管宁和华歆的两个故事,通过古文和翻译的方式呈现。这些故事反映了古代名士的风范和精神,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、借鉴和启示。
《世说新语》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化名著,收录了许多历史人物的言谈和故事,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其中,管宁和华歆的故事被广泛传播,成为了人们传颂的佳话之一。
管宁谏太守
管宁,字景仁,东汉末年时期的名士。他曾经作为太学生,受到了著名学者郑玄的教导。后来,管宁以清廉正直著称,曾经多次上书谏言,为民请命,为官清廉,受人敬仰。
有一次,管宁担任太守时,发现太守府中的一座桥需要修缮,于是便向上级官员请示修桥的事宜。但是,上级官员没有批准,认为修桥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和人力,不值得。管宁意识到上级官员的错误,于是便决定上书谏言。
经过多次上书,管宁最终得到了上级官员的批准,成功修缮了桥梁。这件事情也让人们更加了解了管宁的清廉正直和为民请命的精神。
原文:
管仲谏桓公
君欲修桥,群臣莫当,唯管仲曰:“臣童时,父母在穷困中,无以葬者,故臣知君之不惜民也。今日之事,乃民之大事也。桥虽小,而百姓之利甚大,宜疏公卿,以图长计。”
翻译:
管仲谏桓公
公元前685年,齐国桓公打算修建一座桥,但是群臣都不赞同,只有管仲说道:“我小时候,家里穷困,无法为父母送行,因此我知道君主的不惜民。今天的这件事情,关系到百姓的大事。虽然修建这座桥只是小事,但是对百姓而言利益重大。我建议您向公卿们请示,制定长远计划。”
华歆见诸葛亮
华歆,字季和,东汉末年时期的文学家和官员。他曾经担任过太尉、尚书等职务,是当时非常有名的文学家。他和诸葛亮结交很深,两人相见甚欢。
有一次,华歆拜访诸葛亮,为他唱了一首歌曲。诸葛亮听后感到非常欣慰,便请华歆再唱一首歌曲。华歆于是唱了一首《陌上桑》,诸葛亮听后感到非常感动,便请华歆再唱一首歌曲。华歆又唱了一首《燕歌行》,诸葛亮听后更是深感震撼,于是对华歆说:“华子敬,你的音律和声音非常好听,我已经想到了一些更高深的音乐理论,希望你能够帮我推广它们。”
这件事情也让人们更加了解了华歆的音乐才华和诸葛亮的博学多才。
原文:
华歆会诸葛亮
华歆见诸葛亮,为诸葛亮歌曰:“北风卷地白草折,胡天八月即飞雪。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。”诸葛亮喜甚,欲再使歌。华歆又歌曰:“陌上桑,其叶下,不值钱数,五六千。”诸葛亮曰:“再使歌。”华歆又歌曰:“壮志饥餐胡虏肉,笑谈渴饮匈奴血。”诸葛亮甚感动,谓华歆曰:“华子敬声音和雅,我意已及于音律。今有更高之术,望以推之。”
翻译:
华歆会诸葛亮
华歆拜访诸葛亮,为他唱了一首歌曲:“北风卷地白草折,胡天八月即飞雪。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。”诸葛亮听后非常高兴,想再听一首歌曲。华歆于是唱了一首《陌上桑》:“陌上桑,其叶下,不值钱数,五六千。”诸葛亮又要求华歆再唱一首歌曲。华歆又唱了一首《燕歌行》:“壮志饥餐胡虏肉,笑谈渴饮匈奴血。”诸葛亮深感震撼,对华歆说:“华子敬,你的音律和声音非常好听,我已经想到了一些更高深的音乐理论,希望你能够帮我推广它们。”
总结
以上就是《世说新语》中关于管宁和华歆的两个故事的古文和翻译。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代名士的风范和精神,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、借鉴和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