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介绍了“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,大智若愚,大巧若拙”这句话的出处及含义,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真正的大人物的看法,提醒人们不要被表面的炫耀所迷惑,而应该关注内在的品质和力量。
“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,大智若愚,大巧若拙”这句话是中国古代哲学家、文化名人孔子所说。在《论语》中,有这样一则有关于孔子的对话:
颜回问孔子:“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,大理难言,大道无形。鲲鹏展翅,乘风而来,万物视之而后见,大人物必朦胧,胡不闻之乎?”
孔子回答说:“是恶乎不闻也?大人者,言不必信,行不必果,惟义所在。小人者,言必信,行必果,惟恐不信,惟恐不果。'
这段对话中,孔子的回答中“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,大智若愚,大巧若拙”一句话是他对于大人物的描述。其中,“大音希声”指的是大音乐不需要喧闹的声音,能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宁静;“大象无形”则是指大事物不需要外在的炫耀,而是通过内在的力量展现自己;“大智若愚”意味着大智慧表现出来时,看起来像是愚笨无知的样子;“大巧若拙”则是指大巧思维看起来不够灵活,反而像拙笨一样。
这句话虽然短小精悍,但却深含哲理,表达了孔子对于真正的大人物的看法,提醒人们不要被表面的炫耀所迷惑,而应该关注内在的品质和力量。
因此,“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,大智若愚,大巧若拙”这句话成为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典故和名言,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和启示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