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介绍了古代时间划分方式之一的一更天,以及现代时间划分方式和古代时间划分方式的差异。
在古代,人们没有现代化的时间概念,时间的划分主要依据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。一更天是古代时间划分的一种方式,具体是指几点呢?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。
一更天的起源
“更”本意为更替、交替之意,古代在夜间划分为五更,分别是一更、二更、三更、四更、五更。一更天开始于子时(晚上11点至凌晨1点),以鸡鸣为标志,鸡叫三遍为一更。
在现代社会,一更天的划分已经不再使用,但是一些地方仍然会保留这种古老的划分方式,例如在北京的某些胡同里,居民们仍然会按照更次起居。
古代时间的划分方式
在古代,人们主要依据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进行时间的划分。例如,白天分为五更,夜晚分为五更,白天和夜晚的起始时间分别以日出和日落为标志。此外,古代还有以节气、月亮、星座等为依据的时间划分方式。
现代时间的划分方式
现代社会的时间划分主要依据国际标准时间(UTC)进行,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。在中国,北京时间为UTC+8,也就是比UTC快8个小时。现代人使用的时间单位包括秒、分、时、日、月、年等,时间的精确度也达到了毫秒级别。
总的来说,古代的一更天是指晚上11点至凌晨1点之间,以鸡鸣为标志,鸡叫三遍为一更。现代社会的时间划分方式已经完全不同,但是古代的时间划分方式仍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。